查看原文
其他

张生宏:一张准考证——写于宜中䢖校60周年

张生宏 丁中广祥 2019-04-15

【往期回读】

丁中2018年田径运动会侧记

我的老师凌露

鸟都没有,还叫什么春?

享受读书的幸福

致儿子

英泰的白海棠

再游朴园

一张准考证

——写于宜中䢖校60周年

宜陵中学1966届初中  张生宏

【作者简介】张生宏:男,1950年出生,宜陵人。曾在锦西、塘头、北京等地银行部门工作,现退休居于北京。

一个偶然的机会,突然发现我当年考入宜陵中学的准考证。那是一張用钢版手工刻制、用油墨手工印制的、己微微发黄的纸片(见图)。上面文字显示制作日期是1963年7月11日,考试时间是7月21日,并盖有“江都县宜陵初级中学”红色印章。由于年代久远,边缘部份己残缺。注视良久,思绪万千,打开模糊的记忆,依稀记得55年前的点滴往事。

我童年时期特别爱玩,一有空就在外面任性地玩耍,常常是不到天黑不回家。对学习不感兴趣,更不要提“专心”二字。在小学阶段,除了上课和家庭作业,其余时间都花在玩上,到书摊上去看小人书,和小伙伴从东街玩到西街;镇上地方还嫌不够大,就到附近农村去玩,到沙王村的沙河边去打游击(捉迷藏),去宜东村的桑树园里坐在树上吃桑树枣……就这样糊里糊涂上完了小学。必须要考初中了,那时初中录取率并不高,有一半以上孩子上不了初中。我们当时宜小三个毕业班,最后考上宜中的也就十几个人。我被录取,实属侥幸。

那时的宜陵中学只有初中六个班,几排平房和大片的菜园。东、南、西三排杨树作为学校的分界线。一东一西两排教室,东排四个教室是一年级和二年级,西排教室是一间教师办公室,一间乒乓球室,中间一个过道,最西边是三年级教室。学校黑板报和旗杆在两排教室的中间。靠河边一长排平房,中间是校长室和总务室,有一条小路直对作西排教室的过道,东半边是教工宿舍,西半边是学生宿舍。食堂在学校的西边,由高老刘和矮老刘执厨。靠河边码头有一个猪圈。学校没有专门的礼堂,召开师生大会时,就把过道两边的木板墙缷开,这样就形成两间教室加一个过道的临时大礼堂。

学校通向外面的道路只有一条,即从宜陵镇河南街陆家巷向东的一条土路,经双车蓬小石桥到达学校西边。好天尚可,雨雪天道路又湿又滑,泥泞不堪,走在小石桥上更有害怕的感觉。另有一条临时捷径,是从河南街水码头下去,沿河边直通学校水码头,但这条小路在河水大一点时就淹没了,而且雨天太滑根本不能走。

那时的教职工生活和学生一样艰苦。办公室只有一间,所有老师都挤在里面。教师宿舍(包括校长办公兼宿舍)和学生宿舍一样简陋,食堂饭菜也基本一样,没有歺厅,学生用大木桶抬到班上去吃,老师用饭盆打回宿舍去吃。食堂的素菜都是自产的,六个班的学生每天下午轮流劳动,浇水施肥。初中的学习生活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老师要求严、看得紧,整齐划一。想懒学也懒不了。每天早晨七点不到就必须到校早读,班主任周淑贤老师跟班早读,中午回去吃饭,很多时候菜还没做好,只能用酱油拌饭,吃完赶紧返校。晚上的自习课要到九点钟,也一直有老师看着。下午两节课以后的半小时活动,老师也看着表,时间到立马吹哨回教室自习,不会给你多玩一分钟。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自己贪玩的旧习也只好收敛,只有到周末去尽情发挥一下。

具体在宜中学习生活琐事,本人己在《宜中生活杂记》中叙述,在此不再重复。

宜陵中学以博大的胸怀哺育了我们每一个学子。她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磨灭了自己的身驱。她在所有宜中人的心中那样伟大、那样慈祥,她是不灭的灯塔与火种。她造就了千百个腾飞的翅膀,永远是学子心中的母亲。在浩翰的宇宙中,有她永恆的身影。


历史的丰碑

——写于宜中䢖校60周年


你是灿烂的阳光,

用自己火热的心肠,

为八方学子点燃心中幸福的理想。

你是春天的细雨,

用自己无私的奉献,

滋润着每一颗幼苗那求知的渴望。

你是夏日的雷电,

严肃认真地告诫每一个学子.,

为人之本,道德崇尚。

你是冬天的瑞雪,

用自己厚实的身驱,

不惜融化自己为我们把严寒遮挡。

你是巍巍高山,

用自己的肩膀作为阶梯,

为我们铺就通向顶峰的荣光。

你是不倦的海浪,

用知识铸就的力量,

奋力送我登上彼岸的殿堂。

你是一面鲜红的旗帜,

千百个宜中人团聚在你的身旁。

你是一座历史的丰碑,

风雨60年牵肠挂肚史册难忘。

你,母校,

你的恩情终身难忘。

你,母校,

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亲娘!

2018年5月6日.

 写于北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